降准是什么意思
降准,全称为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并发布。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现代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中央银行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会造成准备金释放,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入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以此扩大信用规模,刺激经济的繁荣。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存款准备总额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这项准备金一般是不准动用的。法定存款准备率、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是现代各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工具,而其中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的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法定存款准备率变动的直接效果是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水平,通过货币乘数效用对信用活动产生影响。
调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迫使商业银行降低超额准备或收紧信贷以补足法定准备,从而收紧信用,制止经济过热,抑制通货膨胀。
调低法定存款准备率,会造成准备金释放,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入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以此扩大信用规模,刺激经济的繁荣。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
降准是什么意思降准是央行货币政策之一。央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可贷资金数量从而增大信贷规模,提高货币供应量,释放流动性,刺激经济增长。2019年9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已经释放了“降准信号”。会议指出,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并适时预调微调,加快落实降低实际利率水平的措施,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将资金更多用于普惠金融,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2019年9月6日,央行网站发布公告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社会融资实际成本,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19年9月16日全面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约9000亿元,其中全面降准释放资金约8000亿元,定向降准释放资金约1000亿元。2019年以来,央行已实施过两轮降准,此次是年内第三轮降准。第一轮是在1月的全面降准,分别于1月15日和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资金约1.5万亿。第二轮是定向降准,分别在5、6、7月三次实施到位,对聚焦当地、服务县域的中小银行,实行较低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约2800亿元。2020年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于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次全面降准将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有助于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银行资金成本。2020年3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决定于2020年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在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2020年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定向降准措施正式实施。 根据安排,3月16日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在此之外,对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再额外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支持发放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以上定向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丰日财经2023最新版
提醒: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章内容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作删除处理。
标签
- 上一篇:银行贷款15万条件
- 下一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哪些
热门推荐